
我读《梁家河》
发布时间:2018-06-23     浏览量:2587   分享到:
我读《梁家河》
“梁家河”我没去过,但梁家河村我却是熟悉的,黄土高原上的陕北,每个村子都似曾相识,梁、塬、沟、峁、坝、涧、坪……是只有黄土高原才有的地貌特征。我就出生在这样的千沟万壑之间,这里是我家乡。
1969年,习近平来到陕北,那时候陕北贫瘠的不仅仅是物质,还有精神。40多年过去了,从当时没有太多书读,到现在没有读太多书,依然是制约着陕北人眼界与思维的重要因素。而习近平当时来梁家河的时候,“带了个棕箱,里面装的都是书。”
在梁家河的这段物质与精神都极度匮乏的岁月,劳动之余习近平找到的应对方法就是读书。“上山下乡的时候,我15岁。我当时想,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还轮不到我们去做,我们现在只能做一件事,就是读书、修身。”而关于读书,习近平说:“我到农村插队后,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,先从修身开始。一物不知,深以为耻,便求知若渴。上山放羊,我揣着书,把羊赶在山坡上,就开始看书。”“我爱好很多,最大的爱好是读书。”“读书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。”“毫不夸张地说,当时的文学经典,能找到的我都看了,到现在脱口而出都是那时读的东西。”甚至为了借阅一本《浮士德》习近平更是跑了30里路。而回顾自身的这段经历,他在激励青年时说:“我并不觉得在农村的7年时光被荒废了,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。现在条件这么好,大家更要把学习、把自身的本领搞好。”
在读《梁家河》的时候,我尤为对这段经历感慨良多。我自己也是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,工作和生活同时受挫的时候,选择好好的多读一些书,六、七年下来,读了有500多本,阅读也已然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。人到中年,工作、生活占去了日常大部分的时间,静下心来读两本书,近乎一种奢求。而现在,大量阅读后,因阅读所带来的知识层级和能力的提升,给工作、给生活带来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,性情、素养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陶冶。
关于读书,我听过最好的解释是这样讲的,“当我还是孩子时,我吃过很多食物,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它们中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。阅读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。”习近平说:“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。不要小看梁家河,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。”
我认为读书和吃饭都是一辈子的事情,无论从事何种职业、在何种岗位,都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, 这是我读《梁家河》最大的感触。